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吴春波】9月29日,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迎来“罕见”一幕。
港交所信息显示,9月29日一天的时间,就有15家内地企业成功递表港交所,分别为蓝纳成、极米科技、普源精电、欢创科技、晶存科技、麦科奥特、精实测控、珞石(山东)机器人、长春高新、聚芯微电子、利欧集团、自然堂、米连科技、晶合集成、大金重工等。贝达药业、百利天恒、微医控股等5家企业更新聆讯材料。
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,这一现象的出现,是政策红利、市场环境、企业战略与制度创新共振的结果,反映了香港资本市场作为全球资本枢纽的独特价值,以及内地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对资源配置的深度考量。
15家内地企业同日首次递表港交所,其中6家已在A股上市
港交所官网显示,极米科技为9月29日较早披露聆讯材料的内地企业。
作为全球投影行业的领军企业,极米科技主业聚焦各种消费级、车规级、工程级智能投影产品的研发、生产与销售。
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,以2024年收入计,极米科技是全球第一大消费级投影品牌。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,公司的业务覆盖欧洲、北美、日本、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全球线下点位数量超6000家,全球投影设备累计出货量超700万台。
而在国内,极米科技自2018年起连续7年中国投影行业销量第一。2024年,按照营收标准计算,其国内市场份额占比约30.2%。
该公司产能布局已显现出国际化特色,目前共拥有宜宾和越南两个生产基地,其中宜宾基地设计年产能为126万台,今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为90.8%,越南基地一期设计年产能为50万台,已于今年8月投入运营。
此外,极米科技海外业务最近三年持续增长,今年上半年占营收比重达到31.89%。业绩方面,2022年至2024年,该公司归母净利润从5.01亿元降至1.20亿元。
极米科技还是A股上市公司。大河财立方记者查询发现,9月29日提交聆讯材料的15家企业中,A股上市企业还有晶圆代工龙头晶合集成、东北“药茅”长春高新、海上风电核心装备供应商大金重工、电子测量仪器龙头普源精电、数字营销龙头利欧股份。
深化国际战略布局,加快海外业务发展,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品牌形象,优化资本结构,拓宽多元融资渠道,成为不少A股赴港上市公告提及的主要动因。而大量海外资金持续流入带来的估值回升,也成为A股密集赴港上市的重要因素。
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,通过在A股和H股上市,企业可以同时对接两个资本市场,不仅募资渠道明显拓宽,还可以根据年底的估值和流动性变化,灵活选择融资通道,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。
医药生物、硬件、软件企业占比较多,科技创新特色显著
按照Wind行业分类,在当日首次成功递表的15家内地企业中,医药生物企业3家、硬件设备企业3家、软件服务企业2家和半导体企业2家,其余还有家电企业、机械企业、家庭用品企业、电气设备企业、传媒领域企业各1家。
作为9月29日首家成功递表企业,蓝纳成是A股上市公司东诚药业控股子公司,从2021年创立起,就专注于肿瘤诊疗放射性药物的发现、开发及商业化,是国内少数同时开发诊断及治疗放射性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。
目前该公司已构建13款候选药物管线,其中诊断放射性药物7款,治疗放射性药物6款。其中核心产品如18F-LNC1001、18F-LNC1005及177Lu -LNC1011,分别针对不同肿瘤的诊疗,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布局明确。
作为硬件设备代表,晶存科技专注于嵌入式存储产品和其他存储产品的研发、设计、生产和销售,产品终端应用覆盖消费电子、工业领域及智能座舱系统等多元场景。面向人工智能变革,该公司正为AI手机、AI PC、机器人及智能座舱系统提供存储方案。
根据招股书,该公司嵌入式存储产品包括基于DRAM的产品(DDR、LPDDR)、基于NAND Flash的产品(eMMC、UFS),以及多芯片封装(MCP) 嵌入式存储产品(eMCP、uMCP, ePOP)。
2022年至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,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.96亿元、24.02亿元、37.14亿元、20.60亿元,净利润分别为4441.7万元、3701.3万元、8888.7万元、11477.8万元。
按照2024年的收入数据,晶存科技已成为全球第一的LPDDR独立厂商,自主研发专利超过230项,其中发明专利超过205项。
其他企业方面,聚芯微电子是全球第三、中国第一的3D ToF图像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供应商,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128.7%;米连科技大部分收入来自旗下在线情感社交平台伊对、贴贴,今年上半年伊对收入位居中国在线情感社交行业排名第一;自然堂于2013年至2024年间连续12年以零售额计排名国货化妆品品牌前两名。
赴港上市潮继续升温,仅9月份已有57家企业成功递表
据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,仅在今年9月份,就有不少于57家注册地或办公地在国内的企业成功递表港交所。较今年8月份的25家增长一倍还多。
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认为,今年以来,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热潮持续,既得益于政策上的支持,也是国内龙头企业对全球化发展审慎决策的结果。
从政策端来看,2024年4月,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,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,利用“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”实现规范发展。当年12月,港交所发布《有关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建议》咨询文件,降低H股最低发行门槛,境内企业赴港股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。
从企业端来看,不少企业港股上市募集资金都有着明确的国际化投向。如聚芯微电子提到,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在新加坡、韩国和欧洲建立区域销售和技术团队,以直接对接全球客户;而晶合集成也提到,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在香港建立研发与销售中心,加快技术平台定制化开发及商业化。自然堂表示,计划投资及收购国内外品牌,进一步加强整体竞争力。
宋向清认为,赴港上市既有利于通过全球化资本网络的深度接入,开展跨境资金池的立体化构建,融资工具的灵活配置和国际定价权的争夺,港股资本市场还有望成为企业技术迭代与产业链整合的加速器,推动研发投入的规模化保障,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及新技术的全球并购。
沈萌表示,赴港上市,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融资支持,也将在构建国际化的技术、人才和供应链网络方面有所裨益。
张毅表示,当前港股市场较高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,为企业提供了资本退出的通道。投资者结构的优化和市场效率的提升,也有助于盈利科技企业加速爬坡过坎。
“未来,随着港交所‘科企专线’深化、人民币国际化推进,港股有望成为全球科技企业的首选上市地,而内地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也将重塑全球产业链价值分配格局。”宋向清表示,对于投资者而言,还需要关注政策红利释放节奏、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及企业海外运营能力,在机遇与风险中寻找平衡。
责编:陈玉尧 | 审校:陈筱娟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