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轮降雨,潮白河干流迎来了密云水库建立以来的最大行洪流量。8月5日,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潮白河管理处获悉,目前潮白河已完成大流量泄流洪痕调查。获取的洪痕数据,将为潮白河防洪工程能力评估、淹没风险模型修正及防汛预案制定提供基准参数。
据了解,受强降雨影响,密云水库上游来水量显著增加,最大入库洪峰流量达6550立方米/秒,已超历史最大洪峰流量。密云水库于7月27日下午15时启动泄流。泄流期间,潮白河河道水位明显上涨,水深流急,7月28日18时,密云水库向潮白河泄流达到1120立方米每秒,为建库以来潮白河干流最大行洪流量。“潮白河从未经历这么大的水,水面到达哪里、对河道的影响、淹没范围、水到跨河建筑物哪里等等都需要记录。因此,此次洪痕调查,具有历史性的意义。”北京市潮白河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当密云水库的泄流逐渐减小、水位逐渐下降时,潮白河两岸一道道沉默的水痕留了下来。此刻,潮白河管理处组建的洪痕调查组的身影开始沿着河道逆流而上,他们手持测绘仪与红漆,严谨作业,全程84.2公里,共刻画51个洪痕标记,通过对上、下游水位的变化等数据来判断是否为最高水位,确保每个数据点的科学可靠。
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洪痕调查组由管理处张怀斌、王星、张武来、张立功四位同志组成,并联合设计院的2位同志一起测量。张怀斌等人凭借对河道水文、地形变化的深入掌握,精准定位关键洪痕点位,并进行清晰、规范的现场标识。设计院的同志运用高精度RTK定位设备,对标识点位进行厘米级坐标与高程数据采集。
调查工作从潮白河上游开始,向下游推进。起始点为密云汇合口。现场工作中,调查人员优先在桥墩、排水涵洞、永久性建筑物等构筑物上查找并标记明确的洪痕。在缺乏人工构筑物或其洪痕不完整的区域,则通过观察以下自然标记物来判断最高水位线:比如树木、植被或其他固定物体上遗留的水渍线、淤泥附着线或植物倒伏痕迹的最高点,或者是洪水携带的漂浮物(如枯枝、杂草等)被阻滞于岸边后,其沉积或缠绕痕迹的上缘。如果现场有管理人员,也会通过询问管理人员最高水位时的现场情况来辅助判断。
在潮河、白河交汇的密云汇合口,水流湍急,漩涡暗生,调查组将关键点选定在此。张怀斌与设计院的同志规范穿戴好救生衣,并相互检查安全绳索连接装置,准备就绪后,两人采取背靠堤坡、稳固支撑的作业姿态,沿陡峭坡面逐步下移。最终,在距翻滚水面仅一米之遥的位置,稳稳架起RTK测量仪。在急流拍岸的轰鸣中,张怀斌努力辨识水位下降后留下的那一道最高水位线。确认无误后,他用红漆在湿滑的坡岸上,标记下洪痕出现的位置。工作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紧密协同,高效开展工作。
为确保调查的完整性,在车辆无法抵达的滩地草丛区域,调查人员克服35度高温及蚊虫滋扰等困难,穿着救生衣徒步数公里抵达河道主槽附近。经现场仔细勘察,王星仔细寻找水流浸泡过的痕迹,确认最高点,并立即对该点的具体位置、影响范围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记录,同时收集了相关初步数据。“洪痕标记一定得尽快,不然痕迹消失,数据就不够准确。“张怀斌说。
最终,洪痕调查在3天内完成。据悉,本次测绘获取的洪痕数据,将为潮白河防洪工程能力评估、淹没风险模型修正及防汛预案制定提供基准参数。
通讯员 李享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
编辑/张丽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